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雷峰塔遺址尋蹤

 文/中台山博物館提供

  巍峨華土,古剎寶塔遍布。其中,盛名久負,最為人所知曉、最牽動人心、最富浪漫情事、最經典雋永者,非杭州西湖畔之「雷峰塔」莫屬。

  千年前,日薄西山的吳越國,用六年時光(971-977)建成雷峰塔,雷峰塔的故事自此開啟序端,後更因「白蛇傳」而嵌入人心。

  雷峰塔雖名喧千年,命運卻多舛坎坷。塔初成之時,金碧輝煌,重簷樓閣,極為壯麗。建成後,迭遭兵燹,屢經修繕──北宋末年,遭民間起義軍所焚,塔身木構簷廊遭毀,僅存磚身;南宋重修,煥然一新;明末,疑遭倭寇縱火,僅存磚砌的塔心。自此,未再重修。


  遭劫蒙難的雷峰塔因破敗失修,早已呈欲倒之勢,加上村民掘挖塔磚,終於,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伴著轟然巨響,這座古老殘破的塔──頓時坍毀成堆。


  倒塌後的雷峰塔雖曾一度引來眾多挖寶者的覬覦,但很快即人去樓空。倒塌的廢墟上長滿雜草,漸成一荒蕪小丘。

  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在歷史上缺席了近百年後,再度迎來曙光。二○○○年三月正式確立重建雷峰塔。配合重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進駐遺址現場,展開發掘工作。

  

雷峰塔大事紀


啟建∼落成

塔院落成
第一次遭火焚

第一次重修

第二次火焚
全然倒塌
再次重建
新塔落成
  吳越王錢俶為了供奉「佛螺髻髮」而啟建,官民響應,歷時六年(971-977)完工。
塔落成不久,即於塔的西方建塔院,北宋時獲賜為「顯嚴院」。
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遭方臘起義軍所焚。塔院和塔身木構建築遭毀,僅存磚砌的塔身。
南宋僧人智友發願重修,善男信女踴躍響應,歷時二十餘年(1171-1195)完成,煥然一新。塔院改為法堂,香火鼎盛。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疑遭倭寇縱火,僅存磚砌的塔心。
1924年9月25日倒塌。
2000年3月開始重建。
2002年10月25日,在舊塔原址上重建的新塔落成。原塔座部分成為遺址展示廳。
  

  吳越時,掀起營造佛塔的高潮。開國者錢鏐時所造之塔現僅存浙江臨安的功臣塔,此塔為磚塔仿木構式樣,平面呈方形,猶存唐塔遺風,是現存吳越塔中年代最早者。吳越後期,磚塔建造技術更臻上乘,開創出高度在六十公尺以上,平面為套筒迴廊結構的磚木混合塔,既具有磚塔的防火功能,又具木塔的飛簷重閣優雅造型。錢俶時期所修建之佛塔多屬此類,如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即為八角形磚木混合式塔,平面結構為雙套筒迴廊式,由外及裡依次為外套筒、內迴廊、內套筒、塔心室。

▲ 六和塔

  錢俶傾國之力,大興土木,啟建雷峰塔,用以供奉原藏於宮中的「佛螺髻髮舍利」,也將對於國泰民安的祈願,寄託於這座佛塔。造塔之時,除了奉入兩座藝作精緻的銀製阿育王塔(地宮出土的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內置金棺,瘞埋有佛螺髻髮舍利;天宮出土的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內置金瓶,盛有舍利),更供養尊聖造像於地宮及塔室中;而這些佛菩薩造像,也如同阿育王塔內的「金棺」一般,以自身最為莊嚴的流光,拱耀佛舍利。據塔內錢俶親撰的《華嚴經跋》中所述,寶塔初成,供奉有為數眾多的造像精品與奇珍異寶。物換星移,歷經千年滄桑,塔內供養品多數已毀佚。幸而,隨著考古發掘,在遺址地和地宮出土的文物仍保存完好,千年等一回,再度展現於世人眼前。



遺址出土文物

  雷峰塔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大致可分為建築構件、石刻佛經碑文、佛教器物三大類,多數為五代時期遺物。中台山博物館落成開館首檔特邀浙江省博物館聯展,借展的遺址出土文物主要為:


1. 塔磚與藏經

  雷峰塔塔身全由磚砌,遺址地出土了大量塔磚,眾多的塔磚主要有兩類:一是建築用的長方形磚,一是藏經磚。

  建築用長方形磚基本形制為長三十七公分,寬十八公分,高六公分。磚身常模印有文字,多數為陽刻,少部分為反體,計一百六十餘款。根據文字性質,可大致分為四類:

(1)民間捐造:數量最多,印有捐助者鄉里與姓名,如「吳甲吳旺」、「沈甲姚什
    德」;或僅模印鄉里或姓氏,如「宣沈」。

(2)官方製造:數量次多,上多印有「官」、「王」、「天下」等字。

(3)紀年磚:有「辛未」、「未上二」等款。

(4)地名磚:僅「西關」一款,數量少。

  從建築用銘文磚的出土,可知雷峰塔雖為吳越國王室所啟建之官方工程,但實際是在全民通力合作下共同成就的。

  一般佛塔多用於藏經,雷峰塔亦不例外,惟藏經方式別具匠心:於磚的縱端開設小圓孔用以貯藏經卷,外端再以黃泥護封或以木塞封口,巧妙地給藏經營造了一個密封的保存環境,多數歷千年仍保存完好。藏經磚的規格與長方形磚略同,磚身極少有模印文字。因磚內藏有經卷,而被稱為「藏經磚」,在民間則一度被誤傳成「藏金磚」,後更被渲染成有具種種奇效,而屢遭盜採。

  雷峰塔倒塌後,從塔身頂層藏經磚內發現的刻印本《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一般稱之為雷峰塔藏經。

  雷峰塔藏經有多種版本,基本情況一致:經卷出土時以小木棍卷成花炮狀,再裹以經袱,塞於藏經磚的圓孔中。經卷用棉紙或竹紙印刷而成,圖文並茂,卷首題刊三行,文曰:「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紀」;次為「禮佛圖」,再後為經題、經文,共二百七十一行,一般每行十字。錢俶鑄八萬四千小寶塔,納此經咒,頒施四方。如此數量巨大的印刷藏經在當時「普施天下」,足顯當時吳越地區佛教的盛行,亦從一側面反映出吳越國印刷術之發達。

  「天」字藏經磚
五代吳越(907-978)
長37cm、寬18cm、厚6cm
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出土

  刊印本的《寶篋印陀羅尼經》多數印刷精良,字跡清晰,紙墨俱佳,字體古拙近於魏碑,除了體現佛教文化的價值外,也充分展現吳越國雕版印刷的高超技術。尤其卷前扉頁更是吳越大量雕印佛畫之代表作和研究早期版畫的重要資料。

  多劫而留稀世珍,密藏加護費思量。鑒茲三武一宗的滅佛慘澹與歷朝的兵燹劫難,為讓經典久傳,永續佛命,四眾弟子想方設法護法護教;刻經是一,藏經也是一。藏經磚的巧妙設置,正為經藏提供了一個合適的保存環境,讓千年後的人們有幸共覽此經。

《寶篋印陀羅尼經》
五代吳越(907-978)
紙高7.6cm、全卷長210.7cm
1924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倒塌時發現


2. 石刻佛經碑文

  石刻以佛經為多,多數為唐武則天時期于闐僧人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品《華嚴經》,少量為十六國時期鳩羅摩什大師翻譯的《金剛經》及唐代密宗大師不空翻譯的《陀羅尼經》。除了佛經外,還有錢俶親撰的《華嚴經跋》及記載南宋重修雷峰塔盛況的《慶元修創記》殘碑等。這些碑刻多出土於雷峰塔底層的迴廊,以及門道的填土中。從出土位置可知:這些石刻原來是圍砌在外套筒的外牆面上。

《華嚴經》石刻拓本
五代吳越(907-978)
殘寬29cm、高38cm、厚17cm

  雷峰塔倒塌時,石經碎成千百塊。據考古工作者對於殘石的拼對、復原,得悉完整的一塊石刻佛經通高約一公尺,分上、中、下三欄,以蓮荷、忍冬、石榴等富有佛教意味的紋樣作邊飾。每行十七字,為陰刻的歐體楷書。雷峰塔遺址出土的千餘塊石經中,《華嚴經》居絕對多數,雖殘缺較多,但仍餘有七萬多字。除了《華嚴經》外,還出土近百件《金剛經》石刻,保存相對完整,字體較《華嚴經》略大。

  石刻刻文數十萬字,筆筆精到,無一筆懈怠,無一刀率意,表現書寫與刻工者從容、平和的心境。

  石經的創立是佛經保存與流傳的一種方式。印經是以書籍的方式傳播,石經則是通過讓人們觀瞻與槌拓的方式傳播。五代石刻佛經的大量出土,在中國佛教考古史上僅此一例,對研究五代十國時期佛經的傳播與校勘、書法美學等,具重要意義。

3. 佛教器物

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五代吳越(907-978)
通高33.5cm、底座邊長12cm
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天宮出土
金舍利瓶
五代吳越(907-978)
通高4.4cm
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天宮出土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唐-五代吳越(618-978)
通高68cm
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
玉善財童子立像
唐-五代吳越(618-978)
通高8.6cm
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

  雷峰塔遺址出土的佛教器物種類繁多,題材廣泛,以各式佛教造像為主,包括內懸金瓶的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四面雕刻佛像的方形石塔,以及佛、菩薩、羅漢、金剛力士、供養人等單體造像,有銀、銅、鐵、石、陶等材質。其中,以鎏金銅和石像為多。這些製作簡略的鎏金小銅像有桃形頭光和四方形足床,曾在唐代風靡一時,富有時代特色。

  根據出土位置判斷,阿育王塔原來應放置於塔頂的天宮內,菩薩及羅漢等小型造像則安置於塔身的壁龕內。此天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內懸金瓶,瓶中盛有舍利。雷峰塔倒塌時被擠壓變形,二○○八年甫修復完成,為首度來台展出。


4. 其他

  與佛教器物共出的還有「開元通寶」、「乾隆重寶」等銅錢及銅鏡、鐵鏡等。



地宮揭密

  地宮是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位於塔心部位的塔基下方,用以瘞埋佛舍利與供養物。雷峰塔地宮位於塔心室下方2.6公尺處,呈豎穴式。地宮口以方形石板密封,上方再壓一塊巨大頂石,四周圍砌塔磚。在這一處不到三立方公尺的空間裡,齎藏了佛教造像與稀珍供養物:阿育王塔、鎏金銅造像、陶造像、經卷、銅錢、銅鏡、絲織品、鎏金銀器、玻璃器……。當年合掌胸前、虔心祝禱的吳越王錢俶,是先讓匠人們在塔址的正中,向下開了一方地宮,行禮如儀地齎納入珍稀供品後,再向上造立佛塔,譜寫了一曲吳越王禮佛的華章。

  從考古發掘揭露的訊息可知,雷峰塔原為五層八角形磚木混合式塔,磚構塔身四周附加木構簷廊,懸鈴。塔壁最外圍以歐體小楷刻成的《華嚴經》石刻圍砌八面;塔身頂層砌入為數眾多的藏經磚,磚中貯藏刻印本《寶篋印陀羅尼經》;天宮、塔身、地宮供奉佛教聖像與奇珍異寶。

  佛教造像,在以相表法,低眉、豎目;舉手、投足;或坐、或立,佛法深意意無窮。一函銀盒、一方銀墊、一面銅鏡,意寓深深。件件精品細端詳,精湛工法迭讚歎。一刀一筆勾勒出人們的寄望,一斧一鑿刻劃了歷史的軌跡,一捶一揲鑿就了中國藝術的扉頁。誰言草木無情,花石無心?誰道藝匠只懂技法,不識人心?雷峰塔遺址與地宮出土的精緻造像與珍品,展現吳越國高超的工藝技術,也展現了時人心中的祈願。

  這趟雷峰塔歷史巡禮中的很多訊息也許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實際上每一點認識都是來自多方的努力。在遺址發掘前,由於文獻記載缺乏,遺址湮沒,人們對於雷峰塔的認識其實極其模糊。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終於從點點滴滴中復原出雷峰塔的真實面貌。千年的滄桑,在每一塊磚瓦上展現;豐華的蘊藏,在每一件珍品中顯露。古塔千秋,猶奏妙音,在中台傳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