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慈悲」是很容易的,就是没有害人的心,或是当他人犯错时,从谅解的角度来处理;或是当他人需要协助时,能尽量相助。凡事以良善的角度来思考,待人宽容,能包容他人的错,即是慈悲心。上了禅修课后,对「慈悲」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住持法师为了让我们能真正了解慈悲的意义,并力行慈悲之道,从最难化解的「瞠心」开始说明;安排了一系列课程,深入浅出地一一举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我们,如何从凡夫的慈悲心提升到菩萨的慈悲心。
其实,在万物平等的宇宙里,生命并无尊卑可分,皆是「因果」及「轮回」所造成之幻象。在宇宙空间里,事物的产生或生命的出生,也只是因为心念的变化,而成就了宇宙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却会受到强烈的「自我」观念所影响。面对事情时,所做的决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以一般人而言,当悲惨的事情发生时,不是抗拒它,就是消极地接受它。若从生命无限的观点来看,人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痛苦,都是无法逃避而必须承受之苦。如果能明白人人都会承受相同的痛苦,就能因为深切体会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变得慈悲。
我们可以进一步从生命观中去了解真正的慈悲:万物依靠宇宙而生存,因此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必须尊重万物之生存权。互相尊重生存权,需先建立正确的知见观念。佛法中「十二因缘」的法则,说明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因果道理,且因果能影响「轮回」后的生命;所以「慈悲观」明白指出以慈悲改变「轮回」的殊胜之道。四圣谛是由观苦、断苦而发慈悲心;十二因缘则是从观因缘、了解苦而发慈悲心。
修「七周缘慈」时,应当使「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思惟七遍之后,再由有念转为无念,当心念更清明时,慈悲心就圆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