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禪七中聽聞 導師開示「成佛法華,開悟楞嚴」,因此激起求法之渴望。曾自行研讀此經典,但只略知皮毛,始終未得精髓;如今能值此因緣聽聞大法,真乃畢生莫大榮幸,並愈聽愈法喜,願生生世世行菩提大道。
聆聽法師開示《楞嚴經》之心得如下:
經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是整部經的精要,開宗明義道出本來面目——就是這個,並井然有序地指出「見道、修道、證道」之修行次第——邁向這個,最後告訴芸芸眾生還是回歸「這個」——「一切事究竟堅固」,本來具足。聽聞至此令人拍案叫絕,只能用「妙!」及「不可說!」來形容心中感受。
序分:
本經的緣起指出:六道眾生於三界中於死、食、色中輪迴不止,永無出離。此輪迴可由波斯匿王,為其亡父(死)營齋供養佛菩薩及出家眾(食);阿難來不及參加應供,而於途中托缽時,遭幻術遇難(色)。此序文開宗論證芸芸眾生皆在生、死、食、色當中輪迴不止;有鑑於此,為了救拔有情眾生皆能明見本心本性,佛陀藉阿難因緣開演楞嚴大法,希望與會大眾聞知開悟,邁向成佛之道。妙哉!妙哉!
正宗分:見道、修道、證道
正文闡述井然有序的「開悟之道」,先從理上契悟──見到本來面目;再從事上修證——自利利他證圓通;而後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四智圓成照十方。分別闡述如下:
見道(如來密因):破妄心、顯真性、除細惑
佛陀慈悲地以此井然有序的三種方法(破妄心、顯真性、除細惑)來引導芸芸眾生見到本來面目,連累劫習氣也希望能一?去除。真是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要去修。與六祖大師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相同的道理。若不知五蘊之非我、無我、非我所等性質,要理解空性是很難的,因此見道是非常重要的啟蒙,每個人皆要努力地實踐這門功課。
破妄心:妄識無處、妄識非心、妄識無體
佛陀深知芸芸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其根性有優劣之分,於是從眾生最熟悉的妄想執著下手,來引領眾生入佛知見,並用三種方法來達到破妄心的目的。此三種方法之順序,是由淺入深地引導迷途眾生,認識意識的作用並且加以破除。例如:這本書(喻妄識)是(喻是)在桌上(喻在),如果要打破這樣的妄識,必須先找到這本書的處所,再判斷它是不是真的書,然後才知道有沒有這本書。如此依循無處、非心、無體的破除順序,是很合乎邏輯的。佛陀先以七處非心來破除阿難對「心在某處」的執著;
(一)若心在身內,則應先見到身中的五臟六腑,才能見到外在事物,與事實不符。
(二)若心在身外,則身心應不相干,為何能心能知曉眼睛看見佛陀的手?身、心相知,因此心不在身外。
(三)若心在身(例:眼睛)中,則應先見眼睛再見外物,如此則眼睛等同外物,就不能當作「看外物」的媒介。如果不能看見眼睛,則心並非在眼根中。
(四)若心在明暗處,則於暗室中及閉眼皆能見一個暗境,若見暗為見身內,則見室內之暗不也成為見身內?若閉眼能返觀「見暗」則開眼亦能返觀「見面」?此於邏輯不通。
(五)若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佛陀以無體、有體予以破除:若心無體,則如同龜毛兔角,並非真實;若心有體,則以手自捏身體某處,此「知道之心」若從內出,為何不見身內?若從外入,為何不見臉面?若心是「一體」或「?體」成立,以手捏一支手足時,所有四肢應皆有感覺,但結果並非如此;若不?體,則同時觸頭又觸足,為何兩者皆知?故此論也不成立。由以上推論知道心有體、無體兩種假設都不成立。
(六)若心在中間,以空間來論,此「中」能夠指陳出來,則若有一線段之中點,那麼該中點的中又如何表示?若此「中」不能指陳則等同沒有。對此阿難推翻前論說:此中間是指:心識在根、塵相對之中。佛陀則破除阿難的認知:若心兼根、塵的話,那麼六根為有知、六塵為無知,六識如何與六塵交集,其體性不是會雜亂了嗎?若不兼根、塵的話,其六識既不跟六根交集,也不跟六塵交集,那麼是知或是不知?故心在中間亦不成立。
(七)無著:阿難又認為心無所在,一切無著。佛陀問阿難心相若無,則同龜毛兔角,本來即無相,還有什麼著不著?心若有則相在,就不能說無著,故「一切無著」名為覺知心是不成立的。
研讀至此豁然開朗,讚歎七處非心已涵蓋世界萬象,再也找不到第八處非心可以著墨。接著佛陀再以屈拳的譬喻來破除阿難尋思推理的妄識,又指出阿難被虛妄的色塵及法塵迷惑真性,應當認清離開塵境還能分別的才是真正的本性。佛陀引領大眾初步認識本性,如同知道礦山中有黃金,但是尚未挖出,再一步步來開顯真性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