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心得--現在覺觀


傳芍 研經班學員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修行八萬四千法門,不管與哪個法門相應,都是為了破除執著。執著長養慢心,執著築起一道圍牆,讓我們不知道天高地厚,讓我們不知道一切法只是緣起法。諸法緣起性空,不是你的、我的,它是因緣有、自性空,透過性空一切是平等的,透過修行體證,定慧才能現前,才能轉煩惱為菩提,才能解脫。所以修行再苦,還是要修行。因為修行苦,懈怠更苦。修行苦是努力一生、安逸永劫;懈怠苦是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傳真 研經班學員
  師父曾苦口婆心的提醒老學員:「真正要踏上修行,不是只做些善法福報而已,不懂得觀照自己,連起修都尚未開始!」真是惶恐及震撼,檢視自己修行的路,不就是如此嗎?幾十年的生活,養成的習性是如此堅深,日復一日習慣於自己的思考模式,習慣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少讓自己學習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時的以我為中心,我的感覺…、我的想法…,不合己意就要去辯解,很少學習佛陀的默然及自觀己心的作用……,多觀照身口意三業,多觀照起心動念時,傳真就提升了。

傳耀 研經班學員
  師父曾提醒過:有受過菩薩戒及五戒的戒子們,在共修時,要搭海青及縵衣。剛開始大部份的師兄們都有聽話,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竟然沒有一位搭縵衣的師兄了。凡夫在行住坐臥中,覺性忽隱忽現,作錯了事,起慚愧懺悔心,這是覺性現前,但事過境遷,一時疏忽,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要時常保持覺察、覺照,讓覺性時時現前。

傳凰 研經班學員
  經理跟我要這個月的心得,而能與同仁共勉之,思考了一下,忽然想到大乘起信論裡的三種發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種心不只是學佛弟子所應俱備的,其實身處業務單位的我們,更應去落實這三種心,不僅是用直心、深心去面對客戶,更應用悲心去規劃客戶所需的每一種產品,解決客戶的種種問題。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修行,都很受用。所以決定用這簡短的七個字,作為自我往上提升的指標。

傳因 研經班學員
  集是苦的因,讓自己苦的不是別人,不是境界,是自己執著境界,不願捨離才苦,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只有一次,自己又撿起他人丟下的武器,往自身戳可能有十次百次,隨時都在想他,怎可如此對我,太過份,太不講理,太……,諸多不滿。一直住在當時的情境中不願離開,對方可能早忘了,自己卻緊抓著曾讓自己痛苦的種子,用回憶灌溉施肥,唯恐種子不發芽、痛苦不長大,想一回、痛一次,自己傷自己、苦自己。若能落實師父的開示,反省自心用正面思考,轉個念,不是他為何如此對我,而是,我為何讓他如此對待,想想自己那裡有問題,錯在那裡,把念頭回到自己身上,從傷害中找到自己的不圓滿,加以修正,則傷害不再是傷害,反而是自己成長的助緣,對於幫自己成長的人,只有感恩,不會有怨,能如此就算碰到羅剎,也會變成菩薩。

傳竺 研經班學員
  夜研課程上到一半,麥克風突然沒電,面對這樣的場景,好像也習慣了,心想:幸好還有另外一支備用。當師父拿起備用麥克風時,沒想到竟然沒有裝電池,太離譜了,當學長這麼久,竟然還會發生這種錯誤,實在很慚愧,要至誠的懺悔。上課前明明有試過麥克風,但為什麼會將備用麥克風跳過,以為裡面一定有電池的、以為師父一定不會用到的。原來,這正如今天上課所言:「一切有為變異不止,眾生於無常中妄執為常……」希望自己能時時多點覺性,以能觀之慧力,對治「常」之顛倒妄想。

傳質 研經班學員
  世間無常,有許多變化根本不是我們可以預測到的,有時候等也等不到,有時候卻是避也避不掉。如果內心沒有依靠的話,往往果報來時,就容易失去人生的方向,心靈也會隨之高低起伏而愈趨難安。如果覺知到心在胡思亂想,找方法對治,方法就是「六念」中的念佛。以佛心看人,則人人皆是佛;用疑心去看人,所謂「疑心生暗鬼」,就會被陰影遮蔽,用鬼心看人,則人人是鬼。也因人心見解各異,若無有心寬念純的修養,會常生起摩擦,難成諸事。迷中帶迷、錯中帶錯,將使煩惱、無明、業障愈來愈多。修行之路,只要能啟發內心的法水,滴水起漣漪,才能讓善的效應,滅除眾多苦果。

傳服 研經班學員
  為了慶祝孩子的生日,全家精選了氣氛佳的餐廳,享受著溫馨的家庭聚會。停車時,車子很多,停車格位子又小,稍微不小心就會踰越別人的車位。停好車後,傳向立刻告之:「可以將車子移左一點點,等一下下一台車會比較好停車。」移動好車輛,入餐廳前問傳向:「怎麼會要媽媽將車往左移?」傳向回答:「師父常教導著要時時想到別人。」實在感動有佛法進入家人的生活中。

傳門 研經班學員
  來到精舍學佛之前,沒有正確的認知和見解,總是喜歡往廟裡跑,追求一些神通和感應。經過一段佛法薰修以後,漸漸明白了因緣果報的道理,以及正確思想和觀念,深信佛法才是究竟的解脫法門,雖然我沒有累世的薰修和福報,但是在我心中早已經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傳展 研經班學員
  一早打開手機日曆,檢查今天是不是持齋日,眼角餘光發現桌上的教本,書面上蒙了一層灰。邊拍灰塵的同時,回想這星期起的煩惱和造的意業,覺得好像有些東西不像灰塵,可以那麼容易拍掉。吃飯還會忘了供養,喝了一口豆漿才想到,已經練習快三年了,好習慣還養不成。知道生氣不好,不應該生氣,可是就是會忍不住生氣,想改這壞習慣很久了,還是改不掉。想練的練不起來,想改的改不掉…,那就要繼續練、繼續改,直到隨順覺性為止。

傳荷 研經班學員
  處於高壓力、高效率的工作環境下,每天忙碌於工作中,三天未到精舍精進薰修,就彷彿很久很久……,忙碌中察覺,無論再如何,也要調出時間讓自己身心保持清淨。反省這些日子,身心疲憊卻未及精進薰修,心靈上充滿空虛感,所以佛法是生活中不可短缺的資糧,也因薰修佛法得到無量的價值,無量的智慧福德,事事皆圓滿;教授法師常告誡居士:能聽經聞法是非常有福報之人。確實如此,把握當下因緣,隨時隨地提起正心修行,以佛法中「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為目標。

傳契 研經班學員
  早上師父詢問可否去二水助念,於是趕緊將工作安排好,提前去台中送貨,再前往二水與另外三位師兄會合。鄉間窮僻小路亦勇往直前,到佛事現場穿上海青,收心端坐,隨引磬專注有節奏的一直念誦著”阿彌陀佛”佛號,約一個多小時念誦,其中也曾心神飄忽,雜念煩惱偶起,但都會怕自己不專注的雜念煩惱與亡者相應,使他們仍執著罣礙,馬上提念收攝專注念誦,希望亡者無罣礙解脫,進而能超生淨土。曾經目睹在眾人助念的因緣下,亡者原本奇特乖張的肢體變化成柔和正常,這都是助念的功德力。真心慈悲,心中沒有一絲害怕,更能結善緣、佛緣。

傳實 研經班學員
  回首走過的路,以前真的很自閉。有紛爭常閃躲,有事情「我不會」,怕做錯事、怕惹麻煩,不喜歡交際應酬。可是,自從接觸道場,欣聞佛法,原來佛法如甘露,不斷灌溉快枯竭的心,原來師父慈悲的開示聲,不斷敲擊堅固的腦袋,原來我也可以做一些自利又利他的事,原來我也可以走入人群,和師兄弟們相處融洽。聽師兄弟們學佛的心路歷程,每個人都下過一番苦功,將心依靠在法上,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傳田 研經班學員
  今天大年初一,新年新氣象,早上參加精舍舉辦的「新春普門品法會」,看見許多師兄很有朝氣,大家齊聚一堂、一起用功,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不同於以往的,在供僧的儀式中,師父們慈悲的在每一個人的面前經過,托缽應供,並如同師父所教我們的發下心願:「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真是一件難得又有意義的事,不論是見空缽或見滿缽,菩薩都會發願為眾生,如此正面思考,值得大家來學習。

傳細 研經班學員
  常聽人說身邊最大敵人其實是自己,我覺得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因為自己常常會覺得好像旁人都比自己還來的了解自己,我想那應該是盲點吧!總是看不清離自己最近的事,也總是為自己找理由和藉口,認為自己辦不到,其實是自己的心不敢下決心去做,好像在害怕什麼?怕失敗又怕做不好被人指指點點,想想這些好像都是自己的心魔在做祟,因為放不下,所以提不起,如果自己可以放得下,就不怕會提不起了。師父常說要發願,要發大願才能走得更長久,可是自己就不敢發願,因為害怕,怕自己做不到也怕自己沒有恆心,但師父說有發願才會有動力,我想這句話沒錯,因為自己要有發願才會時時提醒自己,所以,我應該要為自己在佛前發個願讓自己去完成它,不要被自己給蒙蔽了才好。

傳蘭 研經班學員
  今天我覺的好幸運,自己輪值當照客,剛好遇到師父與各職事開會,有幸在旁聆聽,真的獲益匪淺。人往往流於慣性的思考,有時反而疏於從更大的角度去思維或是更客觀的全新的觀點去處理一件常做的事。一個法會或是佛事的成就,是需要靠眾人合力,不僅每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苟的做到完備,每個環節之間也還得環環相扣,不得出現脫節,這才能使一件事進行的順暢。聽著會議的進行,我深深覺得嚴謹不是為了挑剔,而是為了讓事情的完備不出紕漏。師父事前的叮嚀與事後的分析,更是一種慈悲的展現,也是大家學習的福氣。執事不好當,不僅僅時間體力的付出,更是要在事前與事後,用很多的心思去思維、去琢磨,接下執事不僅僅是種擔當與勇氣的表現,同時也是種成長與開拓,這真是太難得的學習機會了。

傳一 高級班學員
  法會裡,大眾專注的隨著維那法師唱誦著。在眾人中,有個老是慢半拍,且音色突兀的聲音,引起我的不悅,皺著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轉頭一看,是一位非常年長的老菩薩,帶著眼鏡,沒有坐在三樓的靠背座位,跟著大夥一起在四樓跪拜著,神情專注且認真。頓時之間,覺得慚愧汗顏,明明就是自己不夠專注,還找藉口怪別人令自己分心。到了老菩薩的年紀,還能這麼精進用功,我該讚歎學習,而不是起心動念,當下心中跟老菩薩懺悔,認真拜懺。

傳篤 高級班學員
  每天早晨都會問自己:「今天要創造什麼樣的事實,延續昨日的情緒煩惱,還是秉持著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的學習心態,去面對挑戰,跨出自己熟悉的模式和領域。」雖然有些不確定和擔憂,幸好有一些善緣的陪伴,在面對新事物時能更快熟悉,過程中最大的障礙還是「見取見」,還好這一路上,有師父不斷的教誨,讓心念能夠盡量往正知見靠近。

傳瞻 高級班學員
  正逢外公過世,想到平常時,我們的心掌控了所有的喜怒哀樂,但是死亡後,一切的恩恩怨怨,好像就瞬間消失。那活著的我們,為什麼總有那麼多束縛呢?無常能觀多久?學佛後,知道「無常觀」。但是,我們能將觀無常的心,維持多久?在生活中,心念是否能隨時提起,事事都能觀無常。如果在往生的剎那間,遇到逆境,怨天尤人,心無法平靜,便不圓滿。外公的往生,讓我重新思考無常觀的問題,而希望自己能應用無常觀,細細的觀無常。





普豐精舍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圓環東路675號
TEL:(04)2520-7908

上一頁